【1955年毛主席在杭州工作视察,看到西湖周围有几百座名人墓,顿时面色沉重】下令将坟墓全部迁走,但唯独一座墓必须留在西湖,谁也不能动!
1954年,是一五计划工作开展的第二年,当各部门各地区向中央汇报各项目的进展情况时,毛主席看完最终的数据非常高兴,第一年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。
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速度持续发展30年,到时候中国一定能够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,与此同时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。
1955年毛主席来到浙江,先后在杭州召开了两次会议,关键点就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经济建设方向的转变,以及从1956年到1967年这十年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。
在杭州期间,毛主席多次游览名胜古迹,当他来到西湖时却发现周围的一切实在是有些大煞风景,原来西湖的附近埋葬了很多历代名人。
他们的坟墓就像个小山包似的,与周围的美景格格不入,看完后毛主席若有所思。
新中国新社会况且土葬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,如果这些坟墓还继续留在这里,这不就是在告诉大家仍然可以实行土葬吗?显然这是与当下的精神相违背的。
于是,毛主席立刻下令,将西湖周围所有的坟墓全部迁走并集中管理,毕竟能够葬在这里的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。
可是毛主席又下了一道命令,有一座坟墓必须留在这里,谁也不能动,就连一块砖也不能撬走。
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抗金英雄——岳飞,毛主席之所以留下岳飞的坟墓,就是在告诫世人,民族英雄必将受到国人的纪念!当然这样的决定也体现了,领导人的务实作风。
可问题就在于,拆除历代名人墓地并非一蹴而就,中间也充满了太多的曲折和困难,一方面从当地角度出发,这些名人墓地也是属于历史文化,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。
当毛主席作出这番决定时,首先就遭到了杭州当地不少名人,以及民主党派的反对,以至于拆除工作进展极其缓慢,针对这个问题周总理召集当地名人和相关历史学家认真讨论。
大家在商讨许久之后并没有拿出统一方案,仍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,可是国务院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,以及群众的感情等因素,最终不得不暂时搁置该项计划,只有等待大家同意方可执行。
时间来到1964年,此时的新中国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,无论在经济、军事、科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,特别是杭州市的人口出现快速增长。
城市的扩张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,在此背景下关于拆除西湖附近墓地,也就逐渐被提上日程。
经过多轮商讨后,大家一致同意将墓葬群全部搬迁至郊外的鸡笼山马岭坡,虽然还有个别民主人士有些不同意,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。
在拆除墓地的过程中,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听闻此事特意嘱咐周总理,必须将岳飞墓地保留下来,他是民族英雄,更希望他的精神被中国人继续传承下去。
毛主席与杭州有着很深的渊源,每次到访这座城市他都要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来到西湖边散步,一边欣赏周边的美景一边感慨道:“湖南是我的第一故乡,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,杭州就是我的第三个故乡。”
1954年毛主席来到杭州,这一天他心情大好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合影,完后说道:“杭州的空气真好,一点都不像北京那么刺人。”
站在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说道:“既然杭州这么好,你老人家就在这里多待些日子吧”
毛主席笑了笑回复道:“只要你们不嫌弃我麻烦,我就愿意在这里住。”说完大家都笑了。
就在这一年清明节前夕,毛主席在杭州休养起草宪法之际,想到一件事立刻给当时浙江省公安厅厅长打了一通电话:“明天就是清明节,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。”
第二天,在岳飞墓地前果然出现一幅没有标记姓名的花圈,看到的人还以为是普通群众献的,其实它却是来自毛主席的亲切问候。
不仅是毛主席对岳飞有着极高的评价,就连贺老总想到岳飞的过往都不禁流下眼泪。
他曾经和几位中央领导人谈论岳飞时这样说道:“我看不得英雄落难,尤其见不得岳飞遭此大难,一想到这件事就难过得掉眼泪!”
岳飞被冤杀,真的是千古奇冤,但是他的精神早已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,岳飞的血没有白流,在毛主席看来,岳飞以一人死换来更多同胞的觉醒,终究还是值得的。